自9月以來,東北、江蘇等地拉閘限電,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。
實際上,這并非孤立現象,不只是中國,全球都出現了嚴重的能源危機,9月下旬,英國的加油站已經近40%無油可加,天然氣庫存低于五年平均水平約16%,全球天然氣、煤炭價格暴漲,均創出歷史新高。就在十一黃金周,國際天然氣價格暴漲300%,原油價格也上升到80美元,而動力煤價格,國內現貨價格已達到1600元/噸,但仍然難以買到。
我國是全球第一大煤炭大國,為何也出現了缺電的情況?
原因主要有五:第一,嚴格打擊超采等表外“產能”,供給端受限。我國官方統計的產量約40億噸,但由于資源能源利益巨大,各地超采嚴重,據業內人士估算,每年大概有5-8億噸產能為統計外產能。過去幾年,內蒙、山西等地紛紛開展回頭看等嚴格措施,有力的打擊了挖黑煤、超采等行為。第二,居民和工業用電同步上升,需求端增長。由于疫情全球生產停滯,我國制造業出口替代效應明顯,工業對電力需求增長迅速,再加上今年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,居民用電需求也出現明顯上升,總體用電需求明顯上升。第三,原料和電力供給替代不夠穩定。一方面,新能源電力供給不足。光伏、風電等項目上馬迅速,但風電極不穩定,儲能設備技術仍不成熟,對電力網穩定性的支撐仍然較弱。第四,部分地區能源政策過于嚴厲。今年以來,全國各地大力推進碳達峰碳中和,但部分地區在設立指標和執法時過于嚴厲,傳統能源開采受到相當限制,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產能。第五,動力煤價格上漲導致電廠生產積極性不足。由于電價相對剛性,隨著煤炭價格上漲,一些電廠處于虧損狀態,不愿發電,也造成生產端的電力供給不足。
能源價格上漲帶來的危機具有強大沖擊力,可能產生嚴重后果,要高度重視,盡快解決。
一是工業產值大幅下降風險。目前,東南沿海不少工業企業都被拉閘限電(也有能源雙控的影響),帶來企業停產停工,進一步可能帶來工業制成品的短缺。工業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,企業停工錯過了出口替代珍貴的窗口期,更可能對全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,預計四季度我國實際經濟增速將低于5%。
二是物價上漲和擠兌風險。由于工業企業停產,由于供給不足,如化工等上游原材料價格將進一步漲價,目前,衣服鞋帽的原料EVA等價格都開始出現上升,進一步引發消費品價格的上漲,可能帶來一些商品的搶購風險,通脹水平有所回升將導致滯漲的出現,對居民消費也造成一定壓制。
三是社會民生風險。近期東北停電已經出現多起事故,冬天即將到來,供暖等也需要大量能源,如果處理不及時,可能帶來更多的問題,引起社會反應。
實際上,上世紀曾經出現過多次能源危機,比如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后,OPEC成員宣布回收石油標價權,帶來石油價格短時間暴漲兩倍多,帶來二戰后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,在這場危機中,美國工業生產下降了14%,日本工業生產下降了20%。最瘋狂的是,日本曾經爆發了搶購衛生紙的狂潮,在1973年底,由于工業缺乏原料,生產停滯,帶來衛生紙短缺,日本主婦瘋狂搶購衛生紙,成為當時危機的一大圖景。
全球的能源危機并非產能不足,更多的是疫情后,全球物流的紊亂,以及全球綠電措施的過度推進導致的。對于中國來說,要吸取兩次能源危機的教訓,各地政府也要認識清楚,碳達峰碳中和是30、60目標,這是黨中央經過嚴格論證的科學目標,并非一天就要完成。對于我國來說,優先保障生產和民生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,中國并不缺煤炭,解決煤炭供給是可能的,應通過相關措施滿足國內動力煤需求問題。